追忆|年货,就是浓浓的家乡味

2016-01-26 11:25 199 6

春节,是每个人都无法抹杀的一个期待,无论你身在哪里,年龄几何。而这份期待,通常就从准备年货开始。


不一样的年货
对于70、80后而言,小时候,一进腊月,家里就开始忙忙碌碌地准备年货了,而浓浓的年味这时也会随之而来。对于向来重视饮食的中国人来说,年货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吃货”,这从各地的年货准备中就可窥见。

北京的“老字号”
提起备置年货,很多老北京人会如数家珍:内联升布鞋、全聚德烤鸭、稻香村糕点、六必居酱菜、天福号酱肉、王致和腐乳等等。而老辈儿北京人记忆最深的一定是长辈们会买一些荸荠,就是图“备齐”的谐音。

京八件里的老传统
东北农村的“白肉血肠”
在东北农村,进了腊月,家家都要呼朋唤友杀年猪。要成为远近闻名、受主家尊敬的屠夫,还要做得一手白肉血肠。白肉,就是用清水煮得颤巍巍的五花肉。血肠,就是用猪肠灌上热腾腾的猪血,再把腌了一冬微黄透亮的酸菜细细切了,一起下到大铁锅里,大火炖开,就等着吃这新鲜得不得了的第一口,这年也算齐全了。

白肉血肠的魅惑可能是外地人难以理解的

广州的“意头”年货
广州人过年首要的就是准备煎堆、酥角和年糕。除了这些小食,腊肉与海味干货也是广州人过年必备的年货。广州人置办年货,最讲究“意头”,每一样东西都是有说道的。如年糕,寓意“年年高”;萝卜糕、马蹄糕、芋头糕、九层糕寓意新春步步高;煎堆,寓意“碌碌金银满屋”等。

瘦肉不柴、肥肉不腻,广式腊肠总让人回味无穷

湖北的“鱼宴”
在湖北过大年,人们餐桌上主要有三大系列美食:“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和“三丸”(鱼丸、肉丸、藕丸)。不管是哪个系列,都绕不开一种食物,那就是鱼,湖北人对鱼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鱼米之乡”真不是浪得虚名。

荆楚大地一直流传着“无糕不成席”的说法

陕西的“稠酒”
在陕西,一进腊月,就会趁着冬日的阳光,晒挂面、晾粉条或炸麻花、做糕点,而最有特点的还是稠酒,这是用糯米和小曲酿成的甜酒,因其配有芳香的黄桂而得名。这种酒不宜久放,故有“稠酒好喝,可惜带不出潼关”的说法。买一桶稠酒回家过年已经成为西安人的习惯。

陕北稠酒,呈米糊状,浑浊黄稠,别有风味

南京的“腌制品”
腌制品是南京人准备年货时最重头的一部分。老话常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而腊月的腊肚是最受欢迎的,有时候能吃到第二年的中秋节。一进入年货置办旺季,香肠、香肚这些腌制品就迎来了销售高峰期。

按旧时南京礼俗,筵席上香肚所放之处,即首席客人所坐之席


一样的年味儿
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年货;不一样的年货,却有着相同的年味。
当快节奏的生活淹没了节日的氛围,当极大丰富的物质冲淡了对珍稀食材的向往,年货,作为集“地方味”与“年味”于一身的味道,也更多地成为了记忆的载体、故乡的召唤。它让你想起小时候对新年的憧憬,对美味和新衣的雀跃,让你想起妈妈忙碌的身影,更让你想起陪伴与团聚的意义。

0 0

推荐画报

推荐博文

推荐专题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