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腊月的歌谣,中国人年的味道。而年的味道,最浓的则是家乡的味道。 儿时在家,一年到头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小时候对年味的记忆永远停留在蒸馒头、蒸花卷、炸丸子、炸馓子、做粉鸡、包饺子等各种皖北美食中。帮大人们置办年货,自己不仅可以添置新衣还可以走亲串友尝各种美食。后随父母搬至他乡,对家乡年味的记忆却愈发强烈了。好在先生一家也是皖北人,过年便永远都是皖北的味道了。 透着年味的零嘴儿——馓子、麻叶子
馓子
麻叶 馓子是我国一种古老的食品,以面粉搓成细绳,挽曲如环,入油锅炸成金黄色,香酥无比。麻叶作为一种油炸小吃,因其薄薄一片,又布满芝麻,故称麻叶。皖北人念麻叶,还要加个儿化音,读做“麻叶儿”。虽然城市超市中都有售卖,但吃起来总觉得少了些许记忆中家乡的味道。 听老人们说,过年吃麻叶和馓子的习俗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至于它们的来历,却很少有人知道。旧时过年炸麻叶炸馓子,相当于为春节准备一些零嘴、小吃。因为过去家里穷,平常不舍得用油炸,过年才舍得做。除夕夜,大人们就摆上麻叶、馓子、花生、瓜子,等孩子们来拜年吃。麻叶和馓子吃起来嘎嘣儿脆,不仅孩子们喜欢吃,大人们也很喜爱,可谓是老少咸宜! 儿时的“饕餮”记忆——粉鸡 “馓子麻叶格拉条,淡咸马糊枕头馍,粉鸡撒(音sa)汤刀削面,咸馍锅帖面鱼茶”,被当地不少人诙谐的称为“皖北十二地道小吃”。而叫得最响、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当数物美价廉的“粉鸡”。 现在随时可以吃到的粉鸡在儿时也只有过大年才能吃得上。
粉鸡制作过程 粉鸡的制作过程繁杂,首先要选用上好的鸡脯肉或者猪里脊,切成条状,加入盐,再加红芋淀粉并摔打揉搓,让肉和淀粉充分粘和。放置半个小时之后,分成小块在沸水中煮熟。然后用鸡汤做汤底,下入粉鸡,再配以小白菜、黑木耳、香菜等,点入香油,一碗美味的粉鸡汤就出锅了。粉鸡的特点是外表软绵,里边粉色红嫩。品一口嫩滑鲜香的粉鸡,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儿时记忆中最最好吃的年味了! 一串丸子长又长 绿豆丸子满嘴香 “好吃的绿豆丸子,热乎乎的绿豆丸子嘞......”小时候,每逢过年一听到这熟悉的叫卖声我便麻溜的跑到街上,递上褶皱的五角钱,从叫卖郎手里接过一包热腾腾刚出锅的绿豆丸子,然后把嘴塞个鼓包,慢悠悠晃回家,可还没到家门口,绿豆丸子早已全部下肚,只留下满嘴香。
绿豆丸子制作过程 现在皖北过年依旧沿袭这一传统,只不过当年的叫卖郎已经不见了,各家各户在新年临近时自己动手制作绿豆丸子。 绿豆丸子的制作是个细活儿,首先把绿豆用清水反复洗净、浸泡。一般泡上一夜,绿豆壳和绿豆瓣儿就分开了。然后最重要的工序来了,先要找来专门磨制绿豆的小石磨,这种石磨直径不过一尺多,太大不行,磨出来的绿豆泥太粗糙,太小也不行,磨出来的又太细。只有口径一尺左右的石磨磨制出来的绿豆泥品质和口感最佳。磨好的绿豆泥可以根据喜好添加各种佐料,然后制作成丸状丢进翻滚的油锅里炸制,当丸子焦黄油亮,即可快速捞起。刚出锅的绿豆丸子外酥里嫩、焦香无比。如有一家炸绿豆丸子,整条街都会弥漫着浓郁的香味。 现如今过年虽不如从前这般讲究,但对于家乡年味的记忆却始终停留在我们舌尖的味蕾中。馓子、麻叶子、粉鸡、绿豆丸子,这些美食已不再是过年时的奢侈大餐,寻常人家也可以想吃就吃。但新年到来时,正是因为这最朴实简单的味道,每一个游子都会不远千里奔赴家乡,追寻那记忆中一口口的香甜与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