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的高卢人(雕像)高211厘米 罗马特而默博物馆[希腊] 公元前2世纪 这一组雕像《自杀的高卢人》(高约211厘米),描写的是一个战败的高卢战士,为了不被敌人俘虏后身受凌辱,他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然后准备自刎。他左手搀着已被他杀死了的妻子,右手执剑往自己的左胸口刺入。身子站立着,眼睛向后面追来的敌人投射出无比的愤怒。具有一种宁死不屈的壮烈姿态。雕像构思的成功,以及它那现实主义的手法,其艺术效果,与塑造者的原意正好相反。 艺术家的本来目的是要揭露侵略者的悲惨遭遇,以表彰胜利者的凯旋与幸福情绪的。可是实质上,由于过分强调了高卢人的尚武精神,反把敌人的英勇不屈气概给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从这组雕像的形式设计上看,雕塑家的主要成就,是他们选中了古代战士视死如归的最激动时刻。这和当时亚历山大里亚的雕塑风格形成鲜明的对照,后者偏重于装饰,而且多造园林和喷泉,所作雕像多为女子裸体。因此柔靡之风过重。在柏加马,我们看到的只是胜利的凯歌,连它的所有祭坛浮雕,也都象征着对高卢人胜利的统治精神。比如,宙斯祭坛上的高浮雕,虽然刻画的是神话题材,实际上那条大饰带浮雕所描写的众神与巨人战斗的激烈场面,就是希腊人战胜游牧民族高卢人的寓意化。这尊《自杀的高卢人》和《垂死的高卢人》都是大理石摹制品,《自杀的高卢人》现收藏在罗马特而默(Teme)博物馆。
阿波罗像国家 : 伊特鲁里亚年代 : 公元前510年大小 : 高约175厘米收藏地点: 罗马朱理教皇的别墅 伊特鲁里亚的雕像艺术,至公元前6世纪达到最繁荣时期。伊特鲁里亚人曾经靠武力占领了罗马城达百年之久。现从发掘地考察证明,在公元前6世纪末,伊特鲁里亚人曾以罗马城郊不远的维依(Veii)城为自己的文化中心,建造了许多神庙。这一尊陶质雕像就是在这里的一个神庙废墟中发现的许多陶像雕刻之一。 这件陶质雕像原来可能也是装饰在神庙的人字墙上的,故名叫“阿波罗”(因在那里还发现与它同样风格的“赫耳墨斯”头像)。这尊陶像的脸部表情仍未脱尽希腊古风期的呆板性,微笑的程式化,动态也显得稚拙。但雕像上的装饰性因素很强烈:贴在身上的衣褶,向前迈步的姿势和希腊早期的雕刻也不尽一致,尤其是雕像身上的衣纹处理,有它自成的风格体系。这几件陶质雕像(包括同一地区发现的《赫耳墨斯》头像),据说都是当地一位古代雕塑家乌卡所作的。此像高约175厘米,现藏罗马朱理教皇的别墅内。
雅典娜神像 作者:菲狄亚斯 《帕提农神庙的雅典娜神像》,又名《戎装的雅典娜》原作为黄金象牙雕像,由古希腊艺术全盛时期杰出的雕刻家菲狄亚斯作于约公元前438年,后来毁于拜占庭帝国时代,现为大理石复制品,高105厘米,现收藏于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 雅典娜是希腊雅典的守护神,也是智慧的女神,在希腊神话中,她是从主神宙斯的头颅里蹦出来的。在古希腊的雕塑中有许多是雅典娜的形象,以赞美这个庇护希腊人的女神,这尊《帕提农神庙的雅典娜》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这尊雕塑是当年帕提农神庙大厅中的主像,但已不复存在,据说雕像高达12米,用木料作胎,用黄金和象牙作表面装饰,极其奢侈华贵,据说仅雅典娜穿着的希腊式长衫就消耗了2500多磅黄金。雕像中,雅典娜一身戎装,威风凛凛,她头戴战盔,胸披甲胄, 右手托着胜利女神,左手扶着刻有浮雕的盾牌, 盾牌内还有一条巨蛇。 头盔上雕刻的是女妖斯芬克斯和两头飞马神兽,胸甲上则是女妖美杜莎的头发。雅典娜体态丰满健壮,右腿直立,左腿微曲,长衫的雕刻厚重有力,自然生动。她的面部造型均匀端正,眉宇清朗,鼻梁挺直,嘴唇微闭,双目炯炯有神,显示出传说中神的崇高和严肃。但同时,她那平和的神情又给人一种平易安祥的美丽少女的印象。据说,当年每四年举行一次大型的雅典娜节,可以想象,当灿烂的阳光透过宏伟的神庙大门投射到这尊金光闪闪的巨像上时,是何等的辉宏和壮丽。这正是希腊“黄金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尊雕像是古希腊辉煌时期的的典范之作,代表着古希腊雕刻艺术的高峰。
维纳斯像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 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大卫 作者:米开朗基罗 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公元1501-1504年,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 大卫,在《圣经旧约》中是以色列的一个少年牧童,当非利士人侵犯以色列时,大卫到前线给哥哥们送饭。敌方的巨人哥利亚凶悍异常,以色列人正无法抵挡时,少年大卫用甩石机杀死哥利亚,挽救了整个民族。 米开朗基罗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过去的艺术家们多半表现大卫割下敌人的巨头,已经取得胜利的情景。米开朗基罗表现的却是:大卫左手上举,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俯,怒目裂眦地直视前方,处于迎接战斗的状态。从艺术效果来看,这种矛盾高潮到来之前的状态更富有吸引力。从思想效果上说,雕像充分体现了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米开朗基罗把大卫作为保卫共和制城市的一名青年战士的典型来塑造,这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在艺术技巧上,艺术家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结构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现得极为合理极为自然,同时对手的关节和大腿加上夸张加长,手和脚稍大,这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双眉紧锁,目光炯炯,全神贯注,显示出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姿态。这件作品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自由女神像 作者:巴托尔迪 美国,自由女神像,文化遗产,198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女神像的钢铁骨架由设计巴黎铁塔的埃菲尔设计,雕像由法国雕刻家维雷勃杜克设计,并在巴黎完成。法国政府将这一标志自由的纪念像,作为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赠给美国。自从1886年落成以来,它耸立在纽约港的入口。 自由女神像,作为美国象征,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以西的一个小岛--自由岛上,她手持火炬,矗立在纽约港入口处,日夜守望着这座大都会,迎来了自19世纪末以来到美国定居的千百万移民。1984年,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掷铁饼者 作者:米隆
大理石雕复制品,高约152 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米隆作于约公元前450 年。 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希腊雕塑艺术的全盛时期,艺术史上称为“古典时期”,大量优秀的雕塑作品出自这个时期,《掷铁饼者》就是现存流传最广的艺术杰作之一,也是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这个作品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里程碑,显示出希腊雕刻艺术已经完全成熟。雕塑赞美了人体的美和运动所饱含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虽然原作已经失传,但我们仍能从复制品中感受到那生命力爆发的强烈震撼,也是我们研究古希腊雕刻的重要资料。
抱鹅的少年 这件作品出自希腊哈尔基顿的雕刻家波厄多斯之手,原作青铜,留存至今的这件是罗马复制品。波厄多斯擅长于风俗题材雕塑,成为当时专门雕刻儿童形象而闻名的艺术家。 波厄多斯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正是希腊化风俗性雕塑发展的时代,几乎触及到生活的各方面,从超凡脱俗的神性,开始表达最普遍的人性。特别重视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注重人的内在精神表现。从这个天真活泼的幼儿抱着有生命的鹅可见雕刻家对生活和人的理解,这是一组活灵活现的儿童生活雕像。雕刻技艺圆满、完美高超。 门考拉夫妇立像
《门考拉夫妇立像》,闪绿色粘板岩雕刻,高约142 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600年,现收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帝王雕像作品,无论是坐像还是立像,都严格遵循着“正面律”的程式化造型。而《门考拉夫妇立像》也不例外。 这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的一尊双人立像,也是当时帝王立像中最典型的代表。雕像刻划的是埃及古王国第四王朝第五个法老门考拉和他的王妃。国王夫妇并肩而立,两人身高几乎相等,左脚都向前迈出一步,但这种步伐只是模式化的,丝毫没有前进的意思。人物的重心落在两腿中间,给人以安定稳固的感觉。法老本人两臂垂直,双手握拳,表示他是埃及力量的中心;王妃则左手弯曲放在法老的左臂上,右臂围绕在法老的腰间,姿态僵直呆板。法老夫妇的头都微微向上仰起,神态拘谨而威严,冷若冰霜的表情中似乎还带有一丝微笑。这些人物表情和姿态都是古埃及帝王夫妇像的典型模式,体现了“王权神授”的威严。更值得注意的是,雕像对男女的身体作了不同的处理,反映出作者准确运用人体解剖结构的能力和对造型进行高度艺术概括的创作倾向。同时,王妃那薄而紧身的长衣,表现出女性柔软起伏的曲线和优美的体形,也体现了当时艺术家们高超的雕刻技巧。
思想者 青铜,198×129.5×134厘米,法国雕塑家奥古斯迪?罗丹创作于1880-1900年,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 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后来独立出来,放大3 倍。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