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会上大规模裁员潮的讨论,人社部称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中国GDP下行,就业不降反增引发了许多质疑。除了GDP之外,就业指数可能是中国最具争议的数据了。 第三季度GDP增速跌破7%,就业数据却呈现出一片向好的态势,不仅新增就业提前完成了全年的目标,4.05%的登记失业率甚至比去年同期还低了0.02%。 经济总量增大、服务业发展导致就业弹性增强、劳动人口的减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带动等都是就业数据好于经济数据的原因,但据第一财经记者调查,一些政府和市场人士对就业数据背后存在的风险表示担忧,他们认为,向好的就业数据所掩盖的就业问题应该引起关注。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27日表示,当前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的影响不容忽视,就业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需要密切关注和积极应对。 人社部所言的风险是什么?第一财经这就和你说说,那些官方数据不会挑明的就业风险:这些风险包括企业招聘需求下降、国企隐性失业上升、部分省市失业风险累积等。 企业招聘下降:1-10月BAT用工需求同比下降30% 2015年互联网就业呈现出前松后紧的态势。根据中国就业研究所公布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用工需求同比增长达到了71%,仅次于金融业。 然而,下半年却峰回路转。继阿里巴巴在今年9月宣布调整人才战略,缩减校园招聘之后,10月20日,百度发出了冻结大规模社会招聘的内部邮件。使得互联网行业“寒冬”论硝烟四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型互联网企业缩减招聘名额的苗头年初就已经出现了。智联招聘最新报告显示,从智联招聘2014、2015年BAT(百度、阿里、腾讯)在线社招职位月趋势同比来看,从2015年伊始,用工需求相对上一年有所降低,一直持续到10月份。2015年1-10月BAT用工需求同比下降30%。 百度CEO李彦宏26日公开表示,百度暂停社会招聘,是因为之前招人有点猛,现在想稍微消化一下,校园招聘的员工不会受到影响。 智联招聘数据还显示,IT运维/技术支持、市场、销售管理、软件/互联网开发、互联网产品/运营管理等高成本岗位是BAT用工需求下降最多的岗位。 大型企业用工需求也受到其自身发展规律影响,在快速扩张期用工需求增加,而进入调整/稳定期则更多考虑用工成本及内部组织梳理等战略优化。 不仅仅是BAT! 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到,用工需求下降的不仅仅是BAT等“高大上”职位,相关政府部门对全国劳动力劳动力市场调查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企业招聘数下降了15.7%,就业市场走弱的趋势明显。 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数据同样显示,第三季度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降幅明显,同比、环比降幅分别达到了44.8%和21.8%。
虽然企业招聘需求下降,但人社部的数据仍显示三季度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李忠说,据人社部部对100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调查显示,三季度市场的求人倍率是1.09%,表明市场岗位需求略大于求职人数。 隐性失业上升:降工资保就业愈演越烈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调查了不同性质企业的用工数据,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国企和外企的用工需求排在所有企业类型的最后两位,国企第三季度同比增长9%,外企只有7%排在最后一位。 与外企在第三季度紧急进入全球性裁员模式不同,一些国企虽然在冰冷的市场环境中也面临经营上的困境,但由于受到劳动合同法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它们不能随意裁员。 在一些经营效益不好的企业出现了“降工资保就业”“降就业质量保就业数量”的“双降”局面。据山西某个煤炭企业员工向本报记者反映,企业中的一些员工甚至已经十个月没有拿到工资了。 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士表示,“降收入保就业,降就业质量保就业数量”保证了就业数据的好看,但隐性失业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的关注,隐性失业人群大部分是低技能的就业边缘人群,一旦失业风险风险凸显出来,他们会面临很大的困境。 中部省市失业风险累积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在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中确有一些企业出现岗位流失和减员现象,但总的来看,涉及范围不大,人员分流平稳,未发现普遍性的裁员潮。 根据人社部对全国3万多家企业监测的情况看,在走势上,三季度以来监测企业岗位流失率低于上半年岗位流失情况。从数量上来看,前三个季度监测企业岗位流失数量的总数占整个监测企业岗位总数的比例不到5%,比例很小。 从行业上来看,岗位流失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多是化解产能过剩或环境治理的重点行业。 第一财经日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除了东北就业一直萎靡之外,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东中西部的就业表现各不相同。 东部为明显下滑,中部的一些省份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如山西,河北,湖南就业下滑比较多,而西部整体不错,尤其云南、贵州、重庆等地的就业形势不错。 官方数据和市场感知差距大,屡屡感觉"不靠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